本次中博会四川组织43家优质中小企业、4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及3家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集中亮相,参展企业主要涵盖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石油化工、5G、生物技术等产业。
“小巨人” 追“新”逐“质”
“这台仅1.6kg的纳米孔测序仪QPursue-6K是我们的明星产品,它可以一键掌上测,用纳米孔之眼阅读基因天书,相比较于传统基因测序仪,具备便携、操作简单、开机成本低、价格亲民等特点。”成都齐碳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谢红玲介绍说,公司创立于2016年,致力于纳米孔基因测序仪及配套芯片、试剂的自主研发、制造与应用开发,以满足生命健康领域对基因测序日益增长的需求。
近年来,成都齐碳科技有限公司不断突破技术瓶颈,推出了不少新技术、新产品,在新一代基因技术自主研究和应用方面处于行业领先地位,荣获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
追“新”不断,川企造出“无刃”锋利手术刀。走进成都美创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台,该公司国际业务部总监汤卫国,通过一段手术视频,直观地展示了低温等离子手术刀的功能,吸引了不少国内外嘉宾。
“传统的激光手术、微波手术、电刀切割手术等,治疗部位温度常常会达到300℃左右,对患者治疗部位的热损伤比较大,手术切口容易出现灼伤、焦痂,而低温等离子手术系统可把手术治疗部位的温度控制在40℃至70℃,切割过程中组织不会结痂,同时等离子刀工作时还有凝血止血的功能。”汤卫国说,创新技术为患者带来了福音。
当前,四川省加速推进“智改数转”工作,扎实推动全省规上工业实现数字化全覆盖。展区里,“数字人”正是企业加速“智改数转”的新动能之一。
“这不是想象,现在不少上班族的新同事已经是‘数字人’。”前方高能人工智能科技(成都)有限公司销售总监魏永海告诉记者,公司专注于AI人工智能的研发和应用,通过提供 “数字员工”、低代码平台、流程挖掘等产品和手段,帮助企业实现降本增效、解放人力。公司研发的数字员工机器人,它能像人一样,具备了很多人才具有的个性,能听会说、能看会读、会思考。
不难发现,科技与创新,都深深印刻于参展企业的发展基因中。这也是中小企业追“新”逐“质”,成为“小巨人”的关键密码。
中小微企业量大面广,被视为稳经济的重要基础和稳就业的主力支撑,更是保经营主体的重要对象,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一组数据可以例证:截至目前,四川已培育8181户创新型中小企业、4515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86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数量居全国第10位、较2022年前进2位。此外,还培育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15家,总产值超3300亿元;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43家,总产值超4200亿元。
走向大舞台 川企寻机遇,拓市场
借力中博会,每个展商、每家企业、每位专业观众,都在寻找各自的机遇。
“首次参加中博会,我们看到了遍地的机遇。”成都明途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波说,这次来广州,他带来了智能体数字人云平台、具身智能终端、目标管理AI、行业数字大脑等拳头产品。“咨询‘数字人全息舱’的人特别多,该产品可以把家人的形象投放进全息舱,为家庭提供陪伴式服务。在设计上,产品高半米左右,重约10公斤,可以移动,价位亲民,今年初推出,市场反应好。期待我们的产品走向国内外更多的领域。”他说。
同样看到机遇的还有金杯电工(成都)有限公司销售总监杨博文。“开馆不到2个小时,我已记不清楚加了多少新朋友,结识了不少上游下游产业链的新伙伴,未来合作的可能性很大。”杨博文说,中博会是一个大舞台,既可以和同行交流发展情况,又能与行业协会等建立联系,扩大朋友圈,拓展新市场。
“刚刚去了一趟洗手间,便与埃塞俄比亚的客人结下缘分。”汤卫国欣喜地与记者分享参展中的小故事。他说,接下来,公司将依托其位于德国的全资子公司,以及在韩国投资的医疗器械生产基地作为产品出海的支点,持续开拓海外市场,推动“四川造”产品不断扬帆“出海”。
加速产品“出海”的还有四川科力特硬质合金股份有限公司。“我们公司生产的硬质合金密封环,具备机械性能稳定,较高的耐磨和耐腐蚀性能,能在高压高(低)温和酸、碱腐蚀性气液体等不同工况环境中进行使用!”该公司代表自豪地表示。作为世界领先的硬质合金结构耐磨零件生产企业,四川科力特硬质合金股份有限公司已成为拥有两家国内子公司和一家国外子公司的中型企业,并于2016年3月在新三板挂牌。
中博会是中国目前规模最大、规格最高、专门面向和服务于中小企业的国际展会。在这样的舞台上,始终少不了“四川造”的身影。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四川展馆不仅是地方经济发展成果的展示窗口,也是对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通过参展,四川企业得以与国内外同行深入交流,探索合作机会,共同推动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为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